養身

1、飽食即卧,乃生百病。

解讀:飽食即卧,食物停聚未及消化,積而淤滯,氣滯不行,脾胃受傷,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。
2、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,動也。形氣亦然。形不動則精不流,精不流則氣鬱。

解讀: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,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,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。人的形體、精氣也是這樣。形體不活動,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,精氣不運行,氣就滯積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,生命在於運動。

3、食畢,飲清茶一杯,起行百步,以手摩臍。

解讀: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,這裡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,即飲茶、散步、揉腹,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,必有益身體健康。

4、早起不在雞鳴前,晚起不在日出後。
解讀:中醫認為人們的作息應該符合生理作息規律,清代養生專家曹庭棟認為: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晝動夜靜,乃陰陽一定之理。”他還指出:“早起不在雞鳴前。蓋寅時初到(晨3時)為肺生氣之始,正宜酣睡。至卯時(晨5時)入大腸,方可起身”, 辰時(晨7時)日出陽氣升騰,應起身晨操,進食,不宜再卧床。晨起應在這兩個時間中間。

5、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

解讀: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,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,秋冬補陰,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,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。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,就會損傷其本源,破壞其真氣,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。

6、齒,骨之窮也,朝朝琢齒,齒不齲。
解讀:這是古人論及的高級養生術,即是藉助各種方式來全方位修身養性,調理身體:美妙動人的琴聲,讓人聽了心曠神怡,有助於養心;嬌嫩鮮艷的花朵讓人欣賞,可以驅除煩躁情緒,利於養肝;撲鼻而來的香氣讓人味覺頓開,可以養脾;針灸按摩可以養腎;山林間的泉水瀑布,凈化空氣,可以養肺;持刀舞劍常鍛煉,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斷的品性,可以養膽。

10、衣服厚薄,欲得隨時合度。是以暑月不可全薄,寒時不可極厚。

解讀: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就懂得衣着與養生的關係,認為衣服的厚薄應該隨時節且適度。暑天不可穿太薄,寒天不可穿太厚。衣服要和外界氣候,有個適應度,不可過於極端。並進一步指出:“寒熱之時,妄自脫着,則傷於寒熱矣。寒欲漸着,熱欲漸脫。”

解讀:“牙齒堅完”是健康長壽的象徵,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。腎主骨,齒為腎之餘,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。齲齒,是牙齒的大患,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,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,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,保持牙齒的健康。

7、 五穀為養,五蓄為助,五菜為充,五果為益。(《養生四要》)

解讀:五穀:麥、黍、稷、麻、菽(有以稻替麻)。五菜:韭、薤、葵、蔥、藿。

五畜:牛、犬、羊、豬、雞。五果:李、杏、棗、桃、栗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穀物(主食)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,而水果、蔬菜和肉類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、補益和補充。

8、善養性者,先飢而食,先渴而飲,食慾數而少,不欲頓而多。常欲令飽中飢,飢中飽耳。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

解讀:善於修身養性的人懂得在餓之前吃東西,在渴之前而飲水。這樣想吃飯的次數就少,不想吃飯的次數就多。經常讓自己有七分飽的感覺。

這句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少食多餐,不要感覺餓了再吃,這樣更有利於消化吸收。

9、琴醫心,花醫肝,香醫脾,石醫腎,泉醫肺,劍醫膽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